艾灸疗法调理胆囊炎
胆囊炎多见于35~55岁的中年人,女性发病较男性为多,中医认为有七情所伤,气滞血瘀,饮食不节,细菌感染,湿热薰蒸,蛔入胆道等原因所致。
急性胆囊炎在发作时主要表现出右上腹部疼痛、恶心、干呕、冷汗等症状,急性胆囊炎引起的腹痛其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,作呼吸和改变体位常常能使疼痛加重。
中医认为胆囊炎治疗当以清利肝胆、疏肝行气、调理气机为原则
艾灸取穴:阿是穴、阳陵泉、期门、日月、肝俞、胆俞、太冲、足临泣、胆囊穴、足三里。
1、阿是穴:胆囊疼痛部位
2、阳陵泉
在小腿外侧,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。足少阳胆经的合穴,胆的下合穴,八会穴之筋会。
胆囊炎、结石症。
3、期门
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。在胸部,当乳头直下,第6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。肝的募穴。
肝病、胸部疼痛、荨麻疹等。
4、日月
足少阳胆经穴。在上腹部,当乳头直下,第七肋间隙,前正中线旁开4寸。胆的募穴。(见期门图)
胁肋疼痛,胀满,呕吐,吞酸,呃逆,黄疸。
5、胆俞
足太阳膀胱经穴。在背部,当第10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。胆的背俞穴。
外散胆腑之热。
6、太冲
在足背侧,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。足厥阴肝经的输穴,原穴。
头痛,眩晕,疝气,月经不调,癃闭,遗尿,小儿惊风,癫狂,痫证,胁痛,腹胀,黄疸,呕逆,咽痛嗌干,目赤肿痛,膝股内侧痛,足跗肿,下肢痿痹。
7、足临泣
在足背外侧,当第4、5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。足少阳胆经的输穴。
头痛,目外眦痛,目眩,乳痈,瘰疬,胁肋痛,疟疾,中风偏瘫,痹痛不仁,足跗肿痛。胆经头痛、腰痛、肌肉痉挛、眼疾、胆囊炎、中风、神经官能症等。
8、胆囊穴
在小腿外侧,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。(见阳陵泉图)
急、慢性胆囊炎,胆石症,胆道蛔虫症,下肢麻痹或瘫痪等。
9、足三里
小腿前外侧,当犊鼻下3寸,距胫骨前缘一横指(中指)。正坐屈膝或仰卧位,以本人手四指相并,食指上缘置于犊鼻处,中指中节水平直下4横指(一夫法)处取穴。是“足阳明胃经”的主要穴位之一,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,艾灸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、增强抗病能力、调理脾胃、补中益气、通经活络、疏风化湿、扶正祛邪的作用。
急慢性胃肠炎,溃疡病,胰腺炎,胆囊炎,阑尾炎,高血压,神经衰弱,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。
注意事项
1、注意饮食
注意饮食卫生,防止感染发生;当炎症出现时,及时应用有效的抗菌素;
合理调配食谱,不宜过多食用含动物脂肪类食物,如肥肉和动物油等;
讲究卫生,防止肠道蛔虫的感染: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饭前便后要洗手,生吃瓜果必须洗净,搞好环境卫生等,是预防蛔虫病的有效措施,因而对预防胆色素结石也很有帮助。
2、运动
要经常做一些体力活动,使全身代谢活跃起来,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上班老是坐着不动的中年人,更要有意识地多做体力劳动,防止过度的肥胖,因为肥胖是胆囊炎或胆结石的重要诱因。
3、保暖
秋凉以后要注意保暖,尤其是睡觉时要盖好被,防止腹部受凉,因为肚子受凉以后会刺激迷走神经,使胆囊强烈收缩。
赞赏
- 上一篇文章: 艾灸疗法艾灸治疗慢性胆囊炎
- 下一篇文章: 中医拔罐减肥疗法局部瘦身的最佳选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