诊疗方案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对胃炎的
胃痛病(胃炎)中医诊疗方案
一、病名
中医病名:胃痛病参照《中医内科学》(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)
西医病名:胃炎参照第八版《西医内科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
二、诊断
(一)疾病诊断
1.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《中医内科学》(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)
主要症状: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。
次要症状:食欲不振,恶心呕吐,嘈杂反酸,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。
2.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第八版《西医内科学》(人民卫生出版社)
(1)胃炎定义为: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因素的炎症反应,生理性炎症是胃粘膜屏障的组成部分之一,但当炎症使胃黏膜屏障及胃腺结构受损,则可出现中上腹疼痛、消化不良甚至癌变。根据其常见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,胃炎可大致分为急性、慢性和特殊类型胃炎。
(二)证候诊断
1.寒邪客胃:胃痛暴作,甚则拘急作痛,得热痛减,遇寒痛增,口淡不渴,或喜热饮,苔薄白,脉弦紧。
2.饮食伤胃:暴饮暴食后,胃脘疼痛,胀满不消,疼痛拒按,得食更甚,嗳腐吞酸,或呕吐不消化食物,其味腐臭,吐后痛减,不思饮食或厌食,大便不爽,得矢气及便后稍舒,舌苔厚腻,脉滑有力。
3.肝气犯胃:胃脘胀满,攻撑作痛,脘痛连胁,胸闷嗳气,喜长叹息,大便不畅,得嗳气、矢气则舒,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,苔薄白,脉弦。
4.湿热中阻:胃脘灼热疼痛,嘈杂泛酸,口干口苦,渴不欲饮,口甜粘浊,食甜食则冒酸水,纳呆恶心,身重肢倦,小便色黄,大便不畅,舌苔黄腻,脉象滑数。
5.瘀血停胃:胃脘疼痛,痛如针刺刀割,痛有定处,按之痛甚,食后加剧,入夜尤甚,或见吐血、黑便,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涩。
6.胃阴亏耗:胃脘隐隐灼痛,似饥而不欲食,口燥咽干,口渴思饮,消瘦乏力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,脉细数。
7.脾胃虚寒:胃痛隐隐,绵绵不休,冷痛不适,喜温膏按,空腹痛甚,得食则缓,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,泛吐清水,食少,神疲乏力,手足不温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虚弱。
三、治疗方案
(一)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。
1.寒邪客胃证治法:温胃散寒,理气止痛。推荐方药:良附丸加减。若寒重,或胃脘突然拘急掣痛拒按,甚则隆起如拳状者,可加吴茱萸、干姜、丁香、桂枝;气滞重者,可加木香、陈皮;若郁久化热,寒热错杂者,可用半夏泻心汤,辛开苦降,寒热并调;若见寒热身痛等表寒证者,可加紫苏、生姜,或加香苏散疏风散寒,行气止痛;若兼见胸脘痞闷不食,嗳气呕吐等寒夹食滞症状者,可加枳壳、神曲、鸡内金、半夏以消食导滞,温胃降逆;若胃寒较轻者,可局部温熨,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散寒止痛。
2.饮食停滞证:治法:消食导滞,和胃止痛。推荐方药:保和丸加减。本方为治疗饮食停滞的通用方,均可加入谷芽、麦芽、隔山消、鸡内金等味。若脘腹胀甚者,可加枳实、厚朴、槟榔行气消滞;若食积化热者,可加黄芩、黄连清热泻火;若大便秘结,可合用小承气汤;若胃痛急剧而拒按,大便秘结,苔黄燥者,为食积化热成燥,可合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,荡积导滞。
3.肝气犯胃证:治法:疏肝理气,和胃止痛。推荐方药:柴胡疏肝散加减。若胀重可加青皮、郁金、木香助理气解郁之功;若痛甚者,可加川栋子、延胡索理气止痛;嗳气频作者,可加半夏、旋覆花,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降气解郁。
4.肝胃郁热证:治法:疏肝理气,泄热和中。推荐方药: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加减。若为火邪已伤胃阴,可加麦冬、石斛。肝体阴而用阳,阴常不足,阳常有余,郁久化热,易伤肝阴,此时选药应远刚用柔,慎用过分香燥之晶,宜选用白芍、香橼、佛手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,也可与金铃子、郁金等偏凉性的理气药,或与白芍、甘草等柔肝之晶配合应用。若火热内盛,灼伤胃络,而见吐血,并出现脘腹灼痛痞满,心烦便秘,面赤舌红,脉弦数有力等症者,可用《金匮要略》泻心汤,苦寒泄热,直折其火。
5.瘀血停滞证:治法:活血化瘀,理气止痛。推荐方药: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。如痛甚可加延胡索、三七粉、三棱、莪术,并可加理气之品,如枳壳,木香、郁金;若血瘀胃痛,伴吐血、黑便时,当辨寒热虚实,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。
6.脾胃湿热证:治法:清热化湿,理气和中。推荐方药:清中汤加减。热盛便秘者,加银花、蒲公英、大黄、枳实;气滞腹胀者,加厚朴、大腹皮。若寒热互结,干噫食臭,心下痞硬,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。
7.胃阴亏虚证:治法:养阴益胃,和中止痛。推荐方药: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。若胃阴亏损较甚者,可酌加干石斛;若兼饮食停滞,可加神曲、山楂等消食和胃;若痛甚者可加香橼、佛手;若脘腹灼痛,嘈杂反酸,可加左金丸;若胃热偏盛,可加生石膏、知母、芦根清胃泄热,或用清胃散;若日久肝肾阴虚,可加山茱萸、玄参滋补肝肾;若日久胃阴虚难复,可加乌梅、山楂肉、木瓜等酸甘化阴。
8.脾胃虚寒证:治法:温中健脾,和胃止痛。推荐方药:黄芪建中汤加减。泛吐清水较重者,可加干姜、吴茱萸、半夏、茯苓等温胃化饮;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汤,或大建中汤温中散寒;若脾虚湿盛者,可合二陈汤;若兼见腰膝酸软,头晕目眩,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,可加附子、肉桂、巴戟天、仙茅,或合用肾气丸、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。
(二)内科基础治疗参照《西医内科学》第八版。
依据病情常用药物如下:
质子泵抑制剂、H2受体阻滞剂、具有胃粘膜保护作用的药物等。
四、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
(一)难点分析:
消化性溃疡是常见、多发病,此点医患共识.治“愈”溃疡病不难,但“愈”后容易复发;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医学难题。溃疡复发与Hp: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,西医三联或四联疗法根除Hp,但药物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,且Hp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加,故影响疗效。中医在辨证治疗胃溃疡的同时,对Hp感染治疗亦取得一定成效,但未能统一标准,重复性差,难以得到国际认同。
(二)应对措施:
张万岱等[张万岱,等.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关系的进展.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,,3⑵:]曾对种中草药进行Hp的抑菌试验,结果筛选出三七、大黄、桂枝、元胡、连翘、党参等18种中药对Hp有不同程度的杀抑作用。张琳等[张琳,等.中药对空腹弯曲菌与.幽门螺旋杆菌的抑菌作用.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,,2⑴:32]的研究表明,黄连、大黄、桂枝、元胡、乌梅、三七、厚朴、党参、生地榆、枸杞子等对Hp有抑菌作用,黄连、大黄、桂枝高度敏感(抑菌环30-41mm),元胡、乌梅中度敏感(抑菌环25mm),三七、厚朴、党参敏感(抑菌环20mm)。结果可以看出:清热祛湿、理气益气、温中活血等中药对Hp的抑杀作用明显,尤其是苦寒清热祛湿的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地榆等和行气化浊的槟榔等,临床和实验都表明有较好的清除或根除Hp的作用;而益气温中的黄芪、党参、桂枝、甘草等的抑菌作用也多见报道。对Hp有抑制作用的中药的体外筛选,为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。对探寻不同组方在体内对Hp的作用有指导意义。
五、疗效评价
(一)主要症状(胃脘痛及痞满)的记录与评价。按照症状改善百分率=(治疗前总积分-治疗后总积分)/治疗前总积分X%,计算主要症状改善百分率。
①痊愈:症状消失。
②显效:症状改善百分率≥80%。
③进步:50%≤症状改善百分率<80%。
④无效:症状改善百分率<50%
⑤恶化: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。
赞赏
长按
- 上一篇文章: 浮针应用之从一例胃炎的病例f反思病因和诊
-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